第一篇:怎样起草领导讲话
怎样起草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就其文字形式来说,是机关常用的文体之一,属于文件范畴。近些年来,机关通过领导讲话这种形式来指导工作,在机关全部文件中所占的比重有了明显增加。这一方面固然和会议、上层活动增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领导讲话这种形式在指导工作上确实具有其他文件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功能。认真研究掌握起草领导讲话的特点和规律,是提高领导机关人员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一、写好领导讲话是实现领导机关工作指导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
这里所说的领导讲话,不是泛指领导讲的话,而指领导作为一级领导机关的代表者。就一些重要工作、重要问题,在一定的会场条件下,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在这里,领导不是作为一般的个人来讲话,而是代表一级组织做工作指导;他的讲话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表达,而是领导以个人身份,代表一”级领导机关发言。从政治机关工作的范围看,领导讲话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重要工作的指导;二是就重大问题统一认识;三是礼仪性的讲话。也有的领导讲话是以上几种类型的综合。起草领导讲话,领导本人当然要亲自动手,提出基本思想,但机关也应当甚至必须参与。政治机关作为党委、领导在政治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有责任参与和承办起草政治工作范围内的领导讲话。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提高工作指导的准确性、科学性的需要。现在的许多领导讲话,是领导机关指导工作的意见需要以领导讲话的形式表达。这些讲话,如果只靠领导个人的思想、认识、知识、憎况积累和精力,显然是不够的。在现代社会中,指导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和信息量大幅度增加,要提出科学、准确的工作指导意见,机关不参与是不行的。机关参与起草领导讲话,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参与决策,参与指导工作,参与领导的决策思维活动,即在决策活动中起“外脑”作用。
二是提高领导决策效率的需要。中央通知在强调领导干部亲自动手起草重要文件的同时,明确提出:“毫无疑问,各级领导干部不应该把过多的精力用于准备各种文件,他们的主要精力始终应当放在调查研究,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上”。在现代条件下,不仅领导决策需要“外脑”,决策的准确表达也需要”外脑”机关文秘人员参与起草领导讲话,可以避免领导者用大量精力考虑决策的文字语言表达等一般程序性、事务性的工作,从而提高领导决策的效率。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现代决策科学、领导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社会行政运转中的一般现象。
二、领导讲话的基本特点和写作的基本要求
机关一般公文和领导讲话都是用来指导工作的,而后者是以领导的个人身份来表达的,因此和一般公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起草领导讲话最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代人立言”,而不是“为己立言”。在体现领导机关指导工作总体意图的前提下,要符合领导个人的思路,符合领导特定的身份,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领导讲话的具体特点有三个:
一是内容上的指导性。领导讲话往往是就重大工作的指导和重大问题的认识而发。因此,既有传达决策的指令功能,又有深化认识的理论功能。总之,要对推进工作、对深化和统一认识有指导作用。
二是风格上的个性,由于领导讲话是以个人身份代表一级组织发言,因此讲话的风格、
格调要与讲话领导自身的情况特点相适应。同一方面的内容,由职务、分工、经历不同的领导讲,应有不同的风格。
三是效果上的二重性。领导讲话是与一定会场条件相联系的文稿。因此,它既具有会场效果或直接效果;又具有文件效果或间接效果。一个好的领导讲话,必须达到二者的统一。一方面要适应讲话场合的性质,考虑听众的直接反映,符合讲话场所当时当地的气氛,便于听众所接受,通俗他说,就是要使大家听得懂、听得明白;另一方面,又要符合通过文件渠道传播的要求,便于被读者准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这样,在语言风格上和其他文件例如电报,就有明显区别。
领导讲话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起草领导讲话的基本要求。这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要有思想。领导讲话不仅要讲决策、部署、要求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阐述确定这些决策、部署、要求的基本考虑和基本思想。领导讲话的指导性,从根本上讲,不在于讲话者的身份即权威性,而在于对问题的深刻见解和说服力。一个领导讲话成不成功,对人有没有启发,对工作有没有指导作用,关键在于问题抓得准不准,道理讲得深不深,有没有超出一般的东西。也就是说,有没有“思想”。这里所的”思想”,有特定的含义,就是指对问题和解决办法的深刻见解。中央通知中指出/一个领导者,起草一个文件,或者讲一篇带有指导性的话,总应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对领导讲话出思想的基本要求。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出思想,首先要有针对性。就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敏感洞察问题、紧紧抓住要解决的主要矛盾,确立主题思想;出思想要有独到性。就是要对认识和解决本级管辖范围内的矛盾有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思想”在这里有相对性。在上一级是”思想”.在下一级再简单照搬,下一定会被人们感到是“思想”。一级党委、机关工作的职责,决定了”出思想”的范围和层次:出思想要抓本质。就是要透过现象抓住并深刻剖析事物的本质,给人们的思想认识以深刻的启迪、震动和警醒;出思想要讲道理。就是要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作深刻、透彻的阐述。把具体工作理论化,把具体问题政治化,把具体办法政策化;出思想要有逻辑性。就是要对所讲的问题进行深刻的逻辑思考,找到事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内在联系,形成统一的而不是混乱的、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完整的而不是有缺漏的逻辑思路。
二是要实在。领导讲话面对的是做实际工作的人,讲话的基本功能是回答、解决实际工作中提出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因此,要真正能吸引人、打动人,对人有启发,对工作有指导,就必须紧贴实际,实实在在。不能不着边际他说空话套话,没有着落他讲一般原则。首先,问题提出的起点要实。就是要尽可能从大家关注的、熟悉的、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引出主题。其次,分析阐述的角度要实。就是要力求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彼理解和接受,再者,使用的思想和语言材料要实。就是要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明白、朴实的语言,包括一些生动形象的群众语言来说明问题。阐释道理。还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求要实。就是要力求把思想性和可操作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是要准确。领导讲话的内容必须准确、全面、妥贴、防止片面性、模糊性和偏差,这是领导讲话的基本功能和性质决定的。领导讲话要用以指导工作、统一认识,如果不准确,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可以说,准确,是领导同志讲话、发言的根本所在。那么,如何做到“准”呢?首先,立论要准。就是所确定的基本观点、基本结论要准确无误。其次,把握分寸要准。特别是涉及到对一些问题的判断,讲到什么程度比较妥当,要反复掂量,做到恰如其分。再者,遣词造句要准。在领导讲话中,一 ……此处隐藏17736个字……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这种写法很值得人们回味。再比如毛泽东同志1937年10月19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实用文体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10月)一文,这篇讲话的结尾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总结性结尾。其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个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是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急于了解前面讲话的内容,毛泽东究竟讲了哪些特点。笔者认为,研究这个结尾非常有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去追寻前面的内容,想看个究竟。其结尾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引述下文,而是引述上文。如果说这篇讲话的妙笔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此处最为妙也。那么,毛泽东在讲话的前面是怎样概括鲁迅精神的呢?共有三点。不妨抄录如下“鲁迅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一看到这样的结尾,就想阅读前文,真可谓听其后想起前,回味无穷。可见写好结尾是何等的重要。
第五篇:[政府]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体会(摘抄)
[政府] 怎样写好领导讲话体会(摘抄)
讲话, 领导, 摘抄, 体会讲话, 领导, 摘抄, 体会
领导讲话稿难写,很多文秘人员对此深有感触。笔者从事办公室工作多年,有如
下体会,在此拿出来与大家交流。
体会之一:功夫在平时,闲在不闲间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战如此,写文章同样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平时的日积月累,储备不足,肚子里没货,一旦接到文稿任务,决不可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篇讲话稿的写作,并不是从接受任务这一刻才开始的,此前的一系列日常工作都属于酝酿准备阶段,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对一个优秀的秘书而言,秘书工作辛苦,这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秘书工作轻松,也体现于其中。因为平日花了功夫,关键时刻就能从容应对,显得“清闲”,反之,平时积累不够,面对文稿则会一筹莫展,折腾来折腾去,总写也不对路。平时的积累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阅读文件报刊。广泛阅读文件报刊,有助于及时领会上级精神,学习外地经验做法,把握上情、了解外情。目前已步入网络时代,要学会利用网络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善于作笔记,把有价值的信息摘录下来,以备将来拿来为己所用。二是深入调查研究。领导讲话稿是对当地工作的要求、布置,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突出针对性。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要掌握本地实际情况,不能不经常性地开展调查研究。要围绕上级精神的贯彻落实和本地重点工作,深入基层调研,并形成理论调研文章,其中的素材在今后的讲话稿中常常能派上用场。三是学会“听会”。讲话稿如何把握领导的思路,贴近领导,“听会”是重要渠道。实际上,领导在大型会议上所作的讲话,往往是前一阶段点滴观点的“集成”,而这些观点主要体现于平时小型会议领导的即兴讲话中。要善于在“听会”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记录下来,有些具有较大利用可能性的内容予以标注,以便需要时及时、迅速地查找。上述工作做好了,就为既快又好地写作讲话稿奠定了坚实基础,稿子不仅有望早日拿出来,而且比较容易实现上情与
下情的结合,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方针政策,正确体现领导者的意图。
体会之二:前开后聚合,放收两相宜
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两个运思过程,即起笔时的发散性运思和定稿时的收敛性运思。在面对讲话稿时,要先根据会议主题、讲话场合、参会对象等,明确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大胆地“放”,打开思路“胡思乱想”,罗列出与主题相关的讲话观点及相应素材。这些内容准备好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予以整合,紧扣主题确定可用的材料,并按照一定的布局形成写作提纲,作一些展开即成为富有条理的文章,这个过程就是“收”,也是正式行文。人们常说“文无定法”,这是不错的,但写作大体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所谓的“文章无法又有法”。讲话
稿的结构,一般有两类。一是3w承接式。即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也就是重要性、具体措施、保障条件。比如一篇谈领导干部事业心的讲话稿,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对每一个领导干部最起码、最根本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二层是“强烈的事业心,最终要体现在励精图治、加快发展上”;第三层是“增强事业心,需要加强学习和党性锻炼,需要营造干事业的良好环境”。这是最为常见的三段论模式。二是观点并列式。即以几个并行的观点统领内容,组合成篇。比如一篇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稿,分别从科学发展观的四项内容,即“发展这个第一要义”、“统筹兼顾这一根本要求”、“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统一”四方面展开。“放”和“收”是辩证统一的,“放得开”才能有话可说,“收得拢”才能说所当说。一“放”一“收”,是讲话稿写作中必须认
真把握的两个过程。
体会之三:不厌百回改,千锤始成金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翻来覆去多打磨打磨,才能臻于至善。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唯陈言之务去”、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仅唐朝就可找出如此之多有关选词炼句的经典名言,可见写文章是要舍得下力气锤炼的。如何改文章,这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于写作者自身来说,自己的文章要让自己看出问题来,并进行纠正,还真是不容易。笔者认为,在修改过程中,不妨从“五看”入手,静下来看一看,潜心揣摸,反复敲打。一看主题是否扣紧。离题万里,这稿子就是废稿。要先看文章大标题是否紧扣会议主题,再看各大标题下的小标题是否紧扣所属的大标题,层层围绕中心,文稿主题鲜明,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扣紧的,要通过增加过渡性语句等适当的方式予以补救。二看框架是否合理。审视一下,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顺序,内容的安排有没有错位,文章整体结构有没有做到环环相扣、周密严谨。三看内容是否遗漏。阐述道理的,观点准不准、全不全,道理讲得透不透;讲举措的,办法够不够、实不实,措施有没有到位。四看重点是否突出。面面俱到的讲话,看起来八面玲珑,其实,由于平均着墨,难免如蜻蜓点水,让人不知所云。“浓妆淡抹始相宜”,要着眼于增强讲话的针对性,本地实际工作中极需解决的方面予以“浓妆”,一般性要求予以“淡抹”,甚至略去不提。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有忍痛割爱的气度,即使是自己冥思苦想的所谓神来之笔,如果有可能因辞害意,也要毫不犹豫地舍弃。五看文句是否准确。检查一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语病,同时,还要看看哪些表述不太符合领导的语言风格。这个过程可以采
用“模拟演练”的方法,即自己多念几遍,这样更能够发现问题。
优秀的讲话稿“成如容易却艰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如果思路对头、方法
正确,平时又肯用心,写作时会比较顺利一些。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5 世华文秘网 www.shihuaweipan.com 版权所有